CDMO的发展
2020-9-10 17:09:59 742
一、 CDMO行业市场研究综述
(一) CDMO定义及分类
1. CDMO定义
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即合同研发生产组织,是一种新兴的研发生产外包组织,主要是为医药生产企业以及生物技术公司的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提供工艺开发以及制备、工艺优化、注册和验证批生产以及商业化定制研发生产服务的机构。
2. 分类
CDMO为药物创新产业链中必不可少一环,在生物医药领域,比较普遍的医药外包服务有CRO、CSO、CMO和CDMO等。
图1 医药外包服务分类
CDMO可分为小分子CDMO(化学药)和大分子CDMO(生物药)。
3. CDMO服务内容
CDMO服务的内容,涵盖中间体、API(原料药)、制剂的工艺开发生产和包装服务,横跨研发的不同阶段,并且订单规模也随项目的进展呈现明显放大趋势:临床前/临床Ⅰ期(公斤级/十万美元级)临床Ⅱ期(0.1吨~3吨级/百万美元级)临床Ⅲ期(1吨~10吨级/千万元~亿元人民币级)新药申请(3吨~100吨级/亿元人民币级)新药上市后(3吨~100吨级/重磅药10亿元人民币以上)。
图3 CDMO服务项目
CDMO创新药订单的放量拐点一般在新药申请阶段,而随着创新药的专利到期,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末段,CDMO的订单规模也进入相对衰退期,而其中的特色原料药大品种依然盈利。
(二) CDMO行业发展历程
说起CDMO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从CRO说起,CDMO属于医药外包服务继CMO后,所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外包服务新模式。从CRO开始,再到CMO与CDMO,生物医药行业的外包呈现多元化发展形态。
1. 医药外包CRO(20世纪80年代至今)
CRO大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为了帮助制药公司解决效率以及成本的问题,企业就以合同为纽带,通过外包的形式为医药工业提供研究开发服务。然而,随着国际分工浪潮的深入,单纯仅依靠CRO难以跟得上行业的发展速度,为了快于同业竞争者去抢到更多的市场,医药外包合作又必须要从过去那种模式进一步覆盖到医药生产的领域才行。于是,CMO理所当然地出现了。
2. 医药外包CMO(21世纪初至今)
CMO即是医药行业的代加工厂,接受制药公司的委托提供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配方开发、临床试验用药、化学或生物合成的原料药生产、中间体制造、制剂生产(如粉剂、针剂)以及包装等服务,伴随CRO产生,步入21世纪后逐渐成长。
然而,药企仍是基于不断加强对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要求,CMO如同过去的CRO那样,单纯依靠药企提供的生产工艺及技术支持进行单一代工生产服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客户需求,只能再次进一步去技术升级。此时,CDMO应运而生。
3. 医药外包CDMO(2015年至今)
CMO行业中有一部分企业敏锐地感知到了市场需求的升级,2015 年药明康德完成私有化进行业务重整,其中生物药 CDMO 业务剥离后成立药明生物;2015-2017年,凯莱因受大客户大订单需求不均衡的问题,导致业绩出现较大波动影响下,公司开始了由CMO向CDMO进行转变。
CDMO的出现,不但可以像CMO那样提供生产代工服务,而且还可基于自身技术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以附加值较高的技术输出取代单一产能输出。可以说,CDMO是CMO的进阶版。
(三) CDMO行业市场规模
1. 全球CDMO行业市场规模
2019年全球CDMO市场规模近800亿美元,其中主要为小分子CDMO业务服务,市场规模583亿美元。2012-2019年全球CDMO产业年化增速11.95%,远高于同期全球医药市场年化增速4.9%;预计2020-2022年年化增速为13.3%,同样高于全球预计年化增速5.7%。细胞及基因疗法CDMO服务在2017年市场规模仅12亿美元,但增速也很快,预计2022年可达36亿美元,年化增速24%。
图4 2012-2021年全球的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2. 中国CDMO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Evaluate Phama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CDMO行业规模为798亿美元,同比增长13.03%,随着CDMO产能转移的逐步推进,中国CDMO行业规模从2017年的314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441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8.5%;预计2021年中国CDMO行业规模达626亿元,2019-2021年复合增速达到19.1%。
图5 2013-2021年我国CDMO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四) CDMO行业产业链
从产业链来看,CDMO处于药物研发至商业化销售的中间关键环节,由于创新药领域不断发展、研发成本和风险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上下游医药研发、制造企业会选择CDMO服务,以便为医药企业节约成本、控制风险并提升研发效率,可以预见CDMO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图6 CDMO行业上下游产业链
1. 上游分析
上游精细化工行业,提供基础化学原料,经过分类加工可形成专用医药原料。国内精细化工行业较为分散,基础化工原料作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一般上游受技术和成本限制仅生产初级中间体,价格和附加值均较低,处于供大于求的态势。
2. 中游分析
中游CDMO将专业医药原料逐渐加工至起始物料,研发生产(高级)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等,比CRO更商业化,比CMO更强调研发。CDMO的商业化订单的金额与药品上市后的销售规模有关,如果药品销量好,订单数量可能是临床阶段订单的几倍到几十倍不等。上游的分散以及精细化工产品附加值高,下游医药公司研发成本不断上升而研发投资回报率不断下滑,因此他们更多地选择将生产环节外包给CDMO企业以降低成本,CDMO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也较强。
3. 下游分析
CDMO下游客户是医药公司,医药公司为控制成本、保证产品及时供应以及质量,通常会与少数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客户一般不会更换供应商,CDMO对下游客户黏性较强。
二、 CDMO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一) 药审改革等政策促进国内CDMO行业蓬勃发展
带量采购、DRGs(专门用于医疗保险预付款制度的分类编码标准)等的实施,倒逼药企创新。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的模式预示着我国原来仿制药行业“高定价、高费用、高毛利”的模式的终结;DRGs制度、辅助用药监控等配套措施,将会把价格高昂又治疗效果不明确的药物逐渐赶出历史舞台。在行业变革后的新体系下,药品的临床价值更加重要,药企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型药物或难仿型仿制药才能生存。药审改革、鼓励创新等政策环境,是促进国内CDMO行业蓬勃发展的有利因素。
(二) 医药行业融资活跃,为CDMO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国内创新药行业的一级市场融资额仍然处于高位。自2017年开始,国内创新药行业的融资额快速增长。2018年融资额达到991.24亿元,相比2017年同期的218.16亿元增长354%。2019年行业融资额继续增长,截至2019年12月30日,2019年国内创新药行业总融资金额达1488.34亿元,融资事件发生447次,单次平均融资额为3.33亿元。行业投融资的高热度为CDMO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 国内上市药企的研发支出上升,外包生产意愿增加
我国上市药企的研发支出正在以超过30%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从具体板块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化学制药研发支出为114亿元,占总体研发支出的39.18%;中药板块研发支出为44亿元,占总体研发支出的15.12%;生物制品研发支出为32亿元,占11%;化学原料药研发支出为27亿元,占9.28%;研发支出的收入占比也在不断上升,加深了药企与CDMO企业的合作,同时控制运营成本。
四、 中国CDMO行业政策分析
围绕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我国建立了涵盖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公司所属医药研发服务行业适用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基本情况如下:
图7 中国CDMO行业主要政策
五、 CDMO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虽然欧美的CDMO行业占据了全球非常重要的市场份额,但是近年来受环保、研发等成本压力因素制约,欧美医药外包服务产业正在逐步向具有工程师红利、市场潜力更大的新兴市场转移。考虑到人才、成本、政策等多重优势,我国反而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对象国。与此同时,MAH制度的尘埃落定也推动了国内CDMO行业进入收获期。
(一)CDMO市场由欧美转移至中、印等发展中国家
CDMO 行业主要服务于跨国制药公司和新兴研发公司的创新药,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 CDMO 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法律逐渐完善,中国和印度 CDMO 企业已经成为北美、欧洲和日本的CDMO 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二)MAH制度为CDMO 行业发展创造机遇
2019年12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实施,试点4年的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正式确立,这意味着MAH制度将在全国铺开。持有药品上市许可的企业可以自行生产,也可将产品委托给具备 GMP (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的生产商生产。这一制度模式下,避免了规模化的固定资产投资却同样能获得足够的药品生产规模。该制度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率先进行试点推广,未来逐步完善,这项制度的实施将带动CDMO 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三)从单一代工生产拓展至全产业链合作模式
为了与客户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 CDMO 企业不断拓展自身产业链,寻求从生产型公司向服务型公司转变的机会。对于 CDMO 企业来说,向上游 CRO 领域拓展,在药品生产开发的早期介入可避免后期重复研究,加快药品产业化进程;向下游医药销售推广领域拓展,可提高委托方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这些举措最终都能提高客户的粘性和满意度,把客户发展成长期深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方式从单一代工生产将拓展至参与药企“研发+生产+商业化推广”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